首页 >> 王雅文

时最胡波的绝响与终曲

石岛娱乐网 2022-07-28 03:50:50

胡波的绝响与终曲

1

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叫做死亡崇拜。来到西宁,我信了。

尽管我没有统计到,到底有多少人来这届FIRST青年电影展是专门为了观看胡波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的,但当我潜伏于媒体群看到有人将这部电影的观影券拍卖到了近1200元的时候,我才真正见识到了人们对一个年近而立却溘然长逝的导演的处女作那种趋之若鹜的热切心态。

抢票当天闲鱼上对《大象》票务的拍卖

确实,很难说得上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目的和眼光来正确地看待这部作品,因为它的出现可能包裹了太多可供人们想象和热议的话题,那些在此前充斥于电影圈的阴谋、绞杀、斗争几乎都被它遇到了,而随着它的主人胡波这样一位青年导演的过早离世,这部电影的命运也显得更为传奇多舛。

《大象》主演章宇泪洒FIRST首映现场

不过,这个世界总是在不幸之后还有万幸,好在经过各种努力,《大象席地而坐》还是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

尤其当我看到胡波的母亲被FIRST官方请上导演椅落座之时,当看到此前与胡波并肩战斗的演员掩面而泣之时,当看到无数观众被这部近四个小时的电影真心打动之时,当看到那么多人无私地为此片一刀未剪而混录调色配乐之时,我终于明白至少还有人在真心实意地关注着电影,关注着那些差点儿就不能面世的电影。

或许,以上这些就是此次FIRST放映《大象席地而坐》的最大意义所在。

2

不得不说,观看《大象席地回油管无油流出而坐》绝对是一件极具生理挑战性的事情。

首先,从其外部而言,《大象席地而坐》234分钟的片长真的是国内剧情片领域鲜有的一次尝试。在我的印象里,好像也就叶京执导的那部《记得少年那首歌》比它稍微长一点(如果有人知道比这更长的国产剧情片,还请不吝赐教),早在进影院时就听见一些人在讨论:它居然比《美国往事》的导演剪辑版还要长!

因此,这也同时是它一开始差点流产的最大原因之一——影片超出了一般商业院线所能容纳的合理时间,肯定没有多少排片经理愿意为这么长的一部电影去耗费排片资源;而从观众角度出发,要花四个小时牢牢地坐在椅子上盯着一张大银幕,这在常规电影院几乎无先例可循——也就是说,它会极大地考验你的定力。

其次,从其内部而言,《大象席地而坐》的影调秉持的是克制、压抑、阴霾、忧郁的感觉,演员们的表演方式也几近于失焦性的面无表情,主角们似乎都是为了探求“生存的价值”这种形而上的哲学命题而出现的。

而为了配合这种虚无主义的影像气质,导演胡波又在影片的呈现形式上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乃至超长镜头,用很少的剪辑痕迹挑战了一般商业电影惯用的时间概括手法,使能指时间最大限度地接近了所指时间,从而让虚构的叙事达到了逼近现实的还原度——毫无疑问,它也会极大地考验你专注的能力。

所以,即便是在FIRST电影展这种汇聚了诸多媒体和资深影迷的放映现场,但据我的观察,还是有人在此片的放映过程中看了打了瞌睡——当然,这不能苛责其为对逝者的不尊重,但确也从某个方面说明了《大象席地而坐》这部影片的艺术性与先锋性。

3

当我们归纳完《大象席地而坐》这部电影的基本特点时,估计很多人都会抛出一个亘古不变的问题来:它究竟是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其实,不用我说,相信每个人都深知对于“好看”的认定肯定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毫不讳言地讲,《大象席地而坐》绝对是一部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优秀艺术片,同时它也是一部充满了才华构思以影像反映导演思想的影片。

电影一开始,由章宇饰演的流氓于城就上演了一出自说自话的独角戏:

“满洲里的马戏团有一只大象,它他妈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合适机床运行环境;本钱低;便于与计算机联接也可能它就喜欢坐那儿,很多人就跑过去,抱着栏杆看,有人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

这看似是一段毫无头绪的自白,却为接下来影片中其他人物的出现抛出了引子,当我们跟着于城自我嘲讽的语体渐次地进入导演胡波搭建的光影迷宫里时,我们才发现他是运用了类似于盖·里奇或者昆汀的那套多线索叙事手法,从而以于城这个失去弟弟却玩弄偷情游戏的流氓视角引出了其他三位主角,并使其彼此间产生了微妙的联系——

一个为伙伴出头却致校霸死亡的少年,一个身陷师生恋却被爱人抛弃的女生,一个为买学区房却让儿子赶出家门的父亲,连同于城四人,他们所有的这些遭遇都被集中在了山寒水冷的某一天时间内。

从早上到晚上,他们被自己周遭所依赖的一切所抛弃,但后又因为球杆、、小狗等事物互相之间建立了某种不可言说的关系,最终,他们不得不结1、摆锤冲击实验机如果使用久了伴同行去满洲里看大象,去寻找他们认为能得到“新生”的理想之地。

4

毋庸置疑,导演胡波通过《大象席地而坐》传达出的情绪是决绝的,怀疑的,甚至是最大化否定的,他借着片中四位主角的平素生活,以他们荒诞不经的生存境遇与几何倍数的相似性台词,呈现出了明显不符合普通人身份的关于形而上的思考。那种消极的生存观念以及对生活本身虚无主义的认知价值,无不反映出胡波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学。

当然,正如前文所述,《大象席地而坐》的可贵之处正是导演胡波对影片内容与形式高度凝练统一的处理。

他绝不像现今某些电影节特供导演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用噱头式的电影语言去强奸叙事内容或人物关系,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徒留其表、一地鸡毛。

导演胡波

很明显,《大象席地而坐》中大段大段的长镜头应该是导演胡波早就构建好的。按我的估计,影片大概都不需要刻意地去“剪辑”,基本上是上一场戏无缝衔接下一场戏,毫无设计感就可以编排完整部影片,并能让所有戏份可以尽量自然地发挥它们本来的功能。

而在“镜头内部蒙太奇”的选择上,导演胡波与他的摄影师范超则大量地使用了“前实后虚”这种摄影技法,即导演需要突出的主角一律置于前景之中使其形象实体化,而其他不必要的配角则被扔在后景使其形象模糊化,这样就可以把四个主角全部提炼出来,起到统御全片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室内、隧道等封闭环境中的拍摄时,导演胡波更不加修饰地采用了大量自然光源、面部特写、明暗对立、人物剪影式的拍摄手段,我想,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可能是拍摄经费的限制,而另一方面则更多的是对冷冽粗粝的影像风格的考量。虽然也可能是无巧不成书,但当影片在大银幕上放映时,这种不经意的艺术效果反倒使影片多了几分层次感。

因此,就在以上所有电影语言都作用到《大象席地而坐》这部影片中时,加上它超长的叙事节奏,影片便呈现出了一种游移、停顿、观望的独特气质:荒芜的世界里充斥着冷漠的人类,他们在寒冷的城市中互害而又仇视,彼此撕扯却又了无生机,似乎永远找不到下一个出口,似乎永远没有下一个出口。

5

不可否认,观看《大象席地而坐》这部影片的过程确实是一个虐心的过程,因为它充满了失落与压抑,观众在此片中几乎无法建立某些获取感,就连此片的摄影师范超在与导演胡波创作交流时,也曾评价其“你这片子太狠了”。

不过,若是当我们观看此片到结尾时,还是会发现导演胡波给我们留下了一点希望。那就是当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乘坐大巴休憩在一个未知的山坳中时,他们一个个走出巨大的车厢,围站在暖色的车灯下跳起了毽子,随后,从银幕的深处传来了几声响亮的大象嘶鸣声。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影片放映完开始问答环节时,据影片主创说7月21日的前一天正是胡波导演的生日,我想,胡波导演一定在这一天听到了他那个世界满洲里大象嘶鸣的声音。

推荐 |“幕味儿”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

Java并发
OAuth2
dxdh视频课程
友情链接